观看记录
  • 我的观影记录
网球赛事首页 电影资讯 原创 《刀尖》首周末两天票房预期抬升,“合理预期”已是市场关键

原创 《刀尖》首周末两天票房预期抬升,“合理预期”已是市场关键

原标题:《刀尖》首周末两天票房预期抬升,“合理预期”已是市场关键

合理的“预期管理”在市场中变得更为关键

文/ bobby

“合理预期”。

在11月25日新片上映之前,大盘已经跌至了2200万的水平,即便是单日票房冠军也只能拿到不到900万的票房。在这样的“极寒”档期里,其实对于新片也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。

一方面需要新片迅速的提升市场热度,带动观众入场;另一方面,观众对于电影有了更明确的主观判断,一旦同预期不符,电影的走势可能会迅速改变。

作为高群书和麦家的又一部谍战片,《刀尖》在映前各方票房预测中“最低值”一度仅有1750万。但是上映首日,在排片不占优的情况下逆势夺下单日票房冠军,而AI动态预测的总票房也 。

一方面,这是《刀尖》自身品质的体验。另一方面,高群书多次反复的强调和《风声》的不同,也在极力的希望能让观众有一个合理的预期。

1

《刀尖》的坐标不是《风声》

简单粗暴的直接类比,既不是主创想看到的结果也不会是市场所想看到的结果。

2009年,高群书和麦家首次合作的《风声》一举拿下2.24亿票房(2020年重映拿下1.19亿票房),在年度票房上排名第七。在豆瓣评分上,至今近61万人打出了8.4分的评分。

2018年,当高群书读了麦家“谍战封笔之作”的《刀尖》后决定改编成电影。在今年6月博纳影业“2023博纳影业新片发布会”上,《刀尖》率先亮相。这部2018年就已经杀青的电影,时隔五年终于迎来了曙光。

但《刀尖》的最大难度并不是上映,导演高群书表示拍摄《刀尖》最大的难度,就是“希望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别总想着《风声》。”

同样的原著作者、同样的导演以及从笼统的类型划分上同样的类型,都无法让观众不把这两部电影联系在一起。但对于主创来说,《刀尖》的坐标必然不可能是《风声》。

两部电影来源于两部截然不同的原著,《刀尖》既不是《风声》的前传也不是《风声》的续集。《风声》的核心是“谜底”,围绕着“捉内鬼”来架构整部影片。而《刀尖》的核心不是“谜底”,甚至每个人物都在一开始就摆在了“谜面”上。

在导演高群书眼里,《刀尖》是一部“历史片”。1940年的南京局势动荡,在这样一个“迷城”里每一个人的立场是什么,人怎么工作、怎么杀人、怎么活下来,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都鲜少设计的“史实”是导演创作的关键。

电影里潜伏的特工都有一个南京的“地标”作为代号。“雨花台”金深水、“莫愁湖”林婴婴、“鸡鸣寺”革老,每一个人都是南京的一份子,人在城就在,留一个人便可守一寸土。

所以,从设定上也能看出《刀尖》和《风声》的侧重点截然不同。

其次,主创频频在各大场合将《刀尖》与《风声》切割,实际上就是希望能让观众对《刀尖》有一个合理的预期。而麦家和高群书二度合作谍战片,也是希望能探索谍战片的另外一种可能性。除了“制迷”和“揭谜”之外,是否能通过一部谍战片来记录一段历史。

可即便如此,在《刀尖》十条差评里,几乎八条都关于《风声》。观众将两部影片强行捆绑在一起找差异,那么造成的结果必然是观影的落差。但如果没有主创在前期多次扭转观众的观影预期,那么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。

2

《刀尖》的预期

重点是“成长”。

《风声》难得的地方在于它似乎塑造了一部优秀谍战片应该有的标准:演技在线、尺度在线、悬疑在线。《刀尖》在这样的类型元素上,实际上也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。

但《刀尖》的“杀”更多是一种“文杀”:话里藏刀,杀人于无形。

电影里最“紧张”的一场戏莫过于李士武被抓的那场“密室戏”。在审讯室里,先是对李士武找到的替死鬼屈打成招,其次是对马仁的严刑拷问,最终却是李士武的吊刑。

这场审讯室的戏既有替死鬼被割舌头,也有对马仁夹手指还有让替死鬼吊死李士武,短短一场戏里上演了数次酷刑。除此之外,还有多场戏都有极大的尺度,这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。但运转这一切的却不是“刑”而是“说话”,“究竟谁说的是真话”成为了连接酷刑与酷刑的纽带。

在当时的南京城,“用语言杀人”在这场审讯室里被高度浓缩。

但从整体来看,前半段的“谍战”和后半段的“抗战”组合起来,才是《刀尖》所希望表达的“史实”。从人物上,《刀尖》有着非常少有的同类型“切口”。它并不满足于任何一个人的生与死,而是行走在一个犹如“刀尖”的时代里一个革命者的“成长”。

《刀尖》以金深水的视角切入,最终以一个军统特务的觉醒为落点。

金深水作为一个本分的读书人,与妻儿生活在一起。因为日本人侵略,妻儿惨死在日本人枪口下,为了报仇成为了军统特工。但重庆政府下令内部残杀,让金深水开始质疑。最终选择脱离军统,走向光明。

而金深水的觉醒是因为林婴婴的觉醒。林婴婴原本是上海富商的女儿,因为淞沪会战全家遭难,最终选择抗日,成为一个“三面间谍”。

男女主角在形势极为复杂的年代,最终从单纯的“抗日”到选择以什么身份抗日,人物的成长其实是《刀尖》最希望表达的主线。

所以,《刀尖》是一部抗战片,而非谍战片。如果一开始观众的预期停留在一部关于“尺度”的谍战片,那么必然会造成不小的落差。

3

麦家眼里的《刀尖》

合力的结果。

作为原著作者,麦家之前在多个场合也力挺影片。其中谈到了他对《刀尖》三个层面的认可。

首先是高群书的创作能力。麦家认为每一个创作者都有波峰和波谷,作为《风声》的导演,高群书执导的《征服》被公认为国产警匪剧的代表作之一。高群书在《风声》之后也有《神探亨特张》这样的成功作品。决定拍摄《刀尖》的时候,是麦家认为高群书的波峰状态。

其次,是博纳影业的“挺身而出”。实际上这部影片,博纳影业是很后期才参与其中。麦家认为,从2018年开始博纳影业在中国电影产业当中的地位当仁不让,而能够“雪中送炭”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《刀尖》具有一定的品质。

最后则是高群书和麦家两个人有过《风声》的合作基础。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被誉为中国“谍战小说之父”,也曾被盛赞是“谍战剧第一人”,《解密》、《暗算》、《风声》等代表作品被多次改编,《刀尖》则是麦家“谍战封笔之作”。两人有同类型作品的成功经验,成为了《刀尖》的“底牌”。

此外,从演员的角度,《刀尖》则是张译在拍完《红海行动》之后拍摄的电影,这几年张译每年都有多部影片上映,并且凭借《悬崖之上》拿下了金鸡奖和百花奖的最佳男主角。

原本2018年就已经杀青的《刀尖》直到2023年才上映,《刀尖》其实才是张译主演的首部谍战片。于冬认为张译在《刀尖》里其实已经奉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。金深水不同于传统的特工,他在极为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从“复仇”到“觉醒”需要更细致的把控能力。

所以,在多重“合力”下《刀尖》最终与观众见面。除了制作上的“合力”,电影在冷档期努力的为电影寻找一个“合理预期”,也是让其首周末过后预测票房迅速抬升的关键。